隨著土地流轉政策實行,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農場經濟,也有很多人試水包田成大戶,然而有的人賺錢了,有的人拿了國家補貼依舊虧損。
那是為什麽呢?通過對農戶心理、種植方式、成本結構、經營方式、利潤等方麵調查,結果顯示真正具備種田大戶資格的人所占比例不是很多。下麵是關於小田戶與大田戶五個方麵對比圖:
農戶心理 | 種植方式 | 成本結構 | 經營方式 | 利潤來源 | |
小田戶 | 靠省錢增收 喜歡貪小便宜 | 育秧種植一條龍作業方式 | 主要在化肥、勞動力 | 總量低,主要靠別人來收,非常被動 | 主要靠生產收入 |
大田戶 | 算投入產出比,多投入增產量 | 種植分工,機械作業,提高效率,懂得合理施肥 | 逐漸轉為農業機械成本 | 農超合作,及時了解市場行情 | 除生產收入外,基於規模所產生的上遊成本的降低和下遊收入的增加 |
調查中發現60%的大田戶還是用以前的舊辦法、老做法去經營大田。可想而知,沒有賺錢是理所當然的。
還有一個原因是,他們看重農業的未來,並不是現在。曾經轟動一時的褚橙柳桃潘蘋果,京東大米網易豬消息,讓很多人覺得農資市場是非常肥美的。然而這些大亨們**後都很少有後文!
那麽,種田大戶們真的不賺錢嗎?答案是否定的!從上麵的對比圖可以看出來,隻要你舍得投入那麽增產是必然的!
(一)大田種植規模化機械成本低於人工費用。小田戶隻是“自我雇傭”,自己給自己發工資,所謂的收入其實就是自己的辛苦費,基本沒有利潤的。當成為大戶時,原來的人工費、雇人費等這些隱性成本變成了顯性成本。但是很多大戶們開始配套自動設施,比如安裝滴灌設施,采用機械化操作,省去很多的人工費(育秧、插秧、施肥、收割),仔細算下來這筆機械費用低於整個作物生長所花人工費。
(二)農戶直接與市場接軌。小田戶的糧食基本上由“二道販子”收購,然後進行買賣,中間環節多,無法直接與市場接觸。但是大田戶自己能成為經營者,直接可以與超市、菜市廠等提供貨源,直接接軌市場。
(三)上遊成本降低。上遊成本主要體現在大田戶不再是從零售商拿化肥,大田戶的種植麵積大,化肥用量也很大,會選擇直接聯係複合肥生產廠家拉貨。這樣一來,省去銷售中間環節,減少費用;種田大戶牽手品牌複合肥生產廠家,假肥、劣質肥風險小,有些品牌複合肥如紅四方會提供相應的農技服務,包括種植技術和施肥技術,何樂而不為!
以MR好色先生TV為例,A**年承包1200畝的旱地,種植MR好色先生TV。建議選擇複合肥品牌中的紅四方15-15-15複合肥為底肥。**年種植所需要的肥比較多,一畝施用80斤。總共需要的是40噸底肥。也有人選擇在越冬再追施一次尿素,年後MR好色先生TV拔節時再追施20斤/畝尿素。這樣保證土壤墒值高。保證產量達到1100斤/畝高產量!
(四)下遊收入增加。下遊收入增加體現直接與市場接軌,可以省去“二道販子”殺價;還可以利用穩定經濟作物,例如大棚種植果蔬展開“農家樂”,節假日農家體驗!